在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我國的北方草原有一條縱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腹地的駝道。這條路曾經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中俄萬里茶路繁盛兩百年,長長的商隊川流不息,恰克圖、張家口和漢口等集散地成為茶路上的“明珠”,茶飲帶給了俄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不同的文化在這條長路上交流……茶,帶來美好的生活,帶來和平與繁榮,一路向北,傳播著東方的智慧與詩意。
1618年:茶葉首次帶到俄國。
明清之際,武漢成為南茶北運的要道。
明清時,歐美諸國經大西洋,繞非洲好望角,過印度洋,經馬六甲海峽至廣州的“黃金水道”非常繁忙。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前,它一直是中國茶葉輸往歐洲、北美的主要海上通道?!昂I喜杪贰币欢仁褂蔀橹袊畲蟮牟枞~市場。然而,隨著俄國對西伯利亞的征服,俄國人逐漸向中國靠近。西伯利亞是一個盛產皮毛的地方,而剛剛臣服于俄國的西伯利亞各部族都把皮毛無償?shù)刈鳛樨暺匪瓦M俄國朝廷,俄國希望用這些皮毛與中國人換取黃金、白銀和錦緞,從而用黃金和白銀充實他們的國庫。當時俄國對中國茶葉還沒有足夠的認識。隨著萬里茶道的興隆,俄國取代英國成為中國茶葉“最大的買家”。根據(jù)《茶葉貿易實務》一書記載,早在明朝崇禎年間,中國茶葉就開始由西北邊境陸路運銷俄國。茶葉首次到達圣彼得堡是在1618年(一說是1638年),被作為禮物從中國運到薩·亞力克西斯。當時沙皇使者對茶葉一無所知,不愿接受,后經勸說才勉強收下。他將茶葉帶回圣彼得堡,沙皇命仆人沏茶請近臣們品嘗,意外的是,眾人一致認為入口有奇香。從此,俄國人開始了其漫長的飲茶史,茶葉具有消脂功效,尤其是西伯利亞以肉奶為食的游牧民族,到了“寧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俄國和中國在剛開始的接觸并不是很順利,產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碰撞,發(fā)生了不可避免的流血事件。到了17世紀末葉,中俄雙方對這種敵對戰(zhàn)斗的狀態(tài)都感到了厭倦,《尼布楚條約》的簽訂為雙方關系帶來了曙光,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條約規(guī)定:“一切行旅有準往來文票者,許貿易勿禁?!贝撕笾卸磉吔缳Q易逐漸活躍,雖然條約簽訂之后,中俄兩國對待對方的態(tài)度并未根本改變,中國人為的是自身與俄國邊界得到安寧,而俄國人看重的是可以獲得進入中國經商的權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尼布楚條約》使中俄兩國明確了邊界的概念,并且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
《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俄長期貿易的開始。中俄貿易素有“彼以皮來,我以茶往”之說,自此,由張家口經蒙古、西伯利亞至俄國,販運茶、絲為主商品的俄國商隊日趨活躍起來,茶葉輸出量不斷增加,從此二三百頭駱駝組成的商隊滿載著用來交換茶葉的毛皮,艱難跋涉于厄斯克·卡亞克塔邊境線。返回莫斯科時,由于每頭駱駝須裝載4箱茶葉(大約270千克),因而行程非常緩慢,茶葉從中國南方茶源地的種植者到達俄國人手中,需要16~18個月。漫長的運輸過程決定了最早輸入俄國的茶葉是磚茶。曬干的碎茶葉經過蒸壓,形成體積更小且不易受潮的茶磚。1692年俄國向中國派出的第一支商隊于莫斯科起程,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伊臺斯商隊,毫無疑問伊臺斯商隊成功地前往中國是中俄貿易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促進了中俄以后的貿易來往。康熙皇帝親征葛爾丹后,廢除政府所設經管內地茶葉與西北游牧民族馬匹交換的茶馬司,開放內地與蒙古等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貿易,促進了茶葉向西北地區(qū)運銷的活躍,地處江漢交匯的武漢于是成為南茶北運的要道。
羊樓洞古鎮(zhèn),位于湖北赤壁市,是中國青磚茶之鄉(xiāng),也是中國萬里茶路的重鎮(zhèn),被譽為“世界茶業(yè)第一古鎮(zhèn)”(馬哲峰/圖)
茶葉之路的源頭
輸往俄國和歐洲的紅茶和磚茶均來自中國江南的產茶區(qū),而經營者卻是非產茶之省的晉商。其實,中俄長達萬里的茶葉貿易商道最初的起點在福建武夷山,因晉商對北方游牧地區(qū)有豐富的茶葉銷售經驗,覺得武夷山茶源好,價格低有廉價勞動力,發(fā)展前景和利潤空間大。但是為什么又說茶葉之路的起點在漢口呢?這就和當時的大環(huán)境有關,茶葉經水路進入長江后,從九江到漢口,要逆水行180公里,顯得頗不合常理。據(jù)晉商常家第16代傳人常士宣所說,有兩大原因:一是京杭運河承擔運糧、運鹽、運銅等朝廷任務,茶葉運輸高峰的四五月間,正值南方大批糧食上調京師之時,難以擠入;二是漢口——漢水——張家口——恰克圖這條路線,沿途晉商云集,易照應,且有沿途批銷、分散茶貨的妙用。17、18世紀,海路不暢通,絲綢之路淡出,俄國對華貿易卻因新辟的茶路有了保障。1727年,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為兩國茶葉貿易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俄國對茶葉的巨量需求,催生了多條自中國南方茶葉產地至俄內陸腹地的茶葉貿易線路。相關專家對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及湖北羊樓洞等中國南方茶葉原產地探訪發(fā)現(xiàn),中俄萬里茶道最古老的兩條主線,一條從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起,精明的山西商人收購茶葉后制成磚茶,由河口走水路,沿西北方向穿江西、至湖北,在漢口集聚后,走漢江商路至襄陽再北上;另一條,從湖南安化起,沿資江過洞庭湖,穿越兩湖地區(qū),經湖北羊樓洞在漢口集聚。這兩條茶源線路在漢口集聚后,再一路北上,縱貫河南、山西、河北,穿越蒙古沙漠戈壁,經烏蘭巴托(庫倫)到達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再在俄國境內延伸,經烏蘭烏德、伊爾庫茨克、圖倫、克拉斯諾亞斯克、新西伯利亞、鄂木茨克、秋明、葉卡捷琳堡、昆古爾、喀山、下諾夫哥羅鎮(zhèn)、莫斯科,最后抵達終點圣彼得堡。這兩條路上終日熙熙攘攘。先是肩挑車推,再是船行江河,接著是騾馬,最后是駝隊。茶葉在路上輾轉一兩年,其中從武夷山茶葉原產地出發(fā)的線路,總行程達1.3萬公里。此線路從江西河口鎮(zhèn)開始走水路,河口到漢口,行船680公里,快則1月,慢則40天。
中俄萬里茶路示意圖(局部)
驅動貿易的商茶隊
商人是中俄茶葉貿易的關鍵人物,前往恰克圖進行茶葉貿易的商人多屬于山西人,即所謂的“西幫茶商”,人們把陜西和山西的商人稱為“西客”“晉商”。他們利用了本省及山西地理與蒙古草原連接的便利,以及自古以來的互市經驗,山西商人搶占了商機,精明的山西茶商們深入江南產茶的省份收購茶葉,并在當?shù)赝顿Y設廠,用木架平壓機和鐵質輪旋手搖壓機加工制作磚茶,每年都雇傭農民采茶及加工磚茶,磚茶作坊則成為興盛江南的手工業(yè),隨著茶葉貿易的發(fā)展,中國商人形成了初步的現(xiàn)代經商觀念。中俄恰克圖通商后,張家口成為晉商從事進出貿易的重要樞紐,而且發(fā)展成為茶葉國際商路上對俄貿易的重要商埠。清代中葉,僅張家口專營茶葉貿易的晉商茶莊就有大升、大泉玉等幾家,這些茶莊資本十分雄厚。
茶葉道路上不可忽視的一支商業(yè)大軍——旅蒙商的力量在中俄茶葉貿易也不容小覷,這些旅蒙商人在成為一個真正的商人之前,要忍受整整10年的艱苦,端茶學算盤練書法,在學習待人接物的同時要學會侍弄駱駝的技術,并且懂得使用蒙古語和俄語進行交流,他們并不是一群普通的商人,旅蒙商人就是典型的“長著三條舌頭”的商人,會漢語,會蒙語,也會俄語。 俄國商人從茶葉貿易中也獲取了巨大的好處,特別是在恰克圖貿易的黃金時期,俄國商人獲利頗豐。19世紀上半葉,俄商以700萬元在恰克圖購買的中國茶葉,可在下諾夫哥羅德集市上賣得1800萬元,獲利在一倍以上。巨額的利潤更是使俄國各地的商人云集恰克圖,彼此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不過往往是大批發(fā)商壟斷市場。而山西商人的交易對手主要是俄國官商,俄國私商在1730年以后才開始擔任對華貿易的主導角色,到了18世紀30年代,俄國私商對華的貿易量逐漸超過了政府商隊,并且逐步取代政府商隊的地位,私商結成商幫。這些商幫經營著茶皮貿易,實力雄厚。回頭看,在19世紀中葉以前,中俄茶葉貿易推動了我國內地的種茶業(yè)和運輸業(yè)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我國北方草原和俄國西伯利亞的經濟與社會發(fā)展。
來源:普洱雜志
如有侵權 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