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達古茶山
以擁有賀松大黑山l800年野生“茶樹王”而馳名的巴達古茶山.位于縣境南端。與緬甸接壤,包括勐海縣巴達、西定兩個純山區(qū)鄉(xiāng)的古茶樹分布區(qū)域。兩鄉(xiāng)土地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為哈尼、布朗、拉祜少數(shù)民族聚居山鄉(xiāng)。
巴達古茶山擁有野生茶樹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園兩大資源。野生茶樹群落分布在古樹參天、藤蔓攀附、物種豐富的賀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為大理茶種.著名的l800年野生型“茶樹王”就生長在這個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樹群落有6000畝。同一山區(qū)還分布有3451畝栽培型古茶園資源。
賀松大黑山海拔l760~2000米,屬于季風常綠闊葉林,土地面積5平方公里,現(xiàn)已劃為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樹基部圍1.5~2.5米的大理茶樹16株,基部圍0.6—0.8米的大理茶樹密度為每公頃3~5株,大理茶小苗(樹高80厘米以下)隨處可見。野生“茶樹王”位于大黑山中間的緩坡帶密林之中,海拔l910米。野生茶樹群落對研究茶樹生物基因演變、種質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價值。
人工栽培型古茶園分布曼邁、章朗寨和曼皮村委會曼帕勒寨村,面積為2162畝,均為普洱茶種,海l580~l900米之間,樹型喬木或小喬木,披張,枝干灰白。基圍在0.28~0.79米之間.離地分枝較高,在l米以上。葉片橢圓形,葉面隆起,葉身背弓或內(nèi)折,葉質軟,葉色黃綠,葉尖漸尖或尾尖,葉基楔形。其中,章朗布朗族村海拔100~1700米,土壤為黃棕壤。古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茶樹長勢較好。古茶園分布在風景林中,面積1096畝,平均密度為94株/畝,單產(chǎn)為15公斤/畝。寨里的老人講.該寨是巴達地區(qū)最早建寨、最早修建上座部佛寺站的布朗族寨子,已有l(wèi)100年的悠久歷史。曼邁、曼帕勒兩寨古茶園面積分別為836畝、230畝。平均密度為99株/畝。海拔在l500米.土壤為黃壤。茶園中生長的樹木較密,遮陰度較高的風景林中,古茶樹處于自然生長狀態(tài)。
西定片區(qū)有栽培型古茶園資源1215畝。品種系普洱茶種,僅分布在西定村委會布朗西定村民小組中,海拔l400米的山坡地帶,樹型喬木或小喬木,披張,枝干灰白、基圍在0.35~0.63米之間,葉片橢圓形,葉面隆起,葉尖漸尖,葉質軟,葉色黃綠。
以擁有賀松大黑山1800年野生“茶樹王”而馳名的巴達古茶山,位于縣境南端,與緬甸接壤,包括勐??h巴達、西定兩個純山區(qū)鄉(xiāng)的古茶樹分布區(qū)域。兩鄉(xiāng)土地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為哈尼、布朗、拉祜少數(shù)民族聚居山鄉(xiāng)。
巴達古茶山擁有野生茶樹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園。野生茶樹群落分布在古樹參天、藤蔓攀附、物種豐富的賀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為大理茶種,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樹王”就生長在這個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樹群落有6000畝。同一山區(qū)還分布有3451畝栽培型占茶園資源。
賀松大黑山海拔1760-2000米,屬于季風常綠闊葉林,土地面積5平方公里,現(xiàn)已劃為自然保護區(qū),大理茶樹樹基部圍最大2.5米,大理茶小苗(樹高80厘米以下)隨處可見。野生“茶樹王”位于大黑山中間的緩坡帶密林之中,海拔1910米。
人工栽培型古茶園面積為2162畝,均為普洱茶種,海1580-1900米之間,樹型喬木或小喬木,披張,枝干灰白?;鶉?.28-0.79米之間,離地分枝在1米以上。葉片橢圓形,葉面隆起,葉身背弓或內(nèi)折,葉質軟,葉色黃綠,葉尖漸尖或尾尖,葉基楔形。古茶園分布在風景林中,土壤為黃壤。茶園中生長的樹木較密,遮陰度較高的風景林中,古茶樹處于自然生長狀態(tài)。
西定有栽培型古茶園1215畝。品種系普洱茶種,分布在海拔1400米的山坡地帶,樹型喬木或小喬木,披張,枝干灰白、基圍在O.5-0.63米之間,葉片橢圓形,葉面隆起,葉尖漸尖,葉質軟,葉色黃綠。
普洱茶,來自世界茶源,乃茶中最原始、自然者,是古法制茶、古茶文化在云南的延續(xù),秘境云南絕無僅有的古樹茶園,讓現(xiàn)代人喝到唐代的茶。
布朗古茶山
布朗山鄉(xiāng)是我國惟一布朗族民族鄉(xiāng),也是最古老的古茶區(qū)之一。布朗山位于滇南邊陲勐海縣中緬邊境.東與景洪市勐龍鎮(zhèn)交界,南和西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70.1公里,西北連打洛鎮(zhèn),東北連勐混鎮(zhèn)。境內(nèi)山巒起伏連綿,溝谷縱橫交錯,海拔在535—2082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達67%o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占勐??h土地總面積的l/5,轄7個村委會共53個自然村寨,總人口1.6萬人,其中布朗族1.1萬人,其余為哈尼族、拉祜族、漢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滇南最為地廣人稀的邊境民族鄉(xiāng)。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種茶的民族——古濮人,他們擅于種茶,寨子遷到哪里,他們就在那里種茶。布朗族遷徙到布朗山的歷史和植茶史迄今已有近千年。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龍等寨子的古茶園。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種茶歷史已有900多年。至今。老曼峨寨子共有128戶.614人,現(xiàn)存古茶園3205畝.分布在該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該寨還有新茶園852畝。
布朗山茶山擁有栽培型的古茶園資源9505畝,均為普洱茶種。古茶園分布在班章村委會新班章、老班章、老曼娥,曼昂村委會帕點和曼糯,新龍村委會曼新龍和曼別,曼囡村委會曼囡老寨和吉良村委會吉良村民小組。古茶園主要分布在的班章、勐昴、吉良三個村委會,有普洱茶和苦茶變種兩類。屬普洱茶的茶樹樹型為喬木或小喬木,開張,約1人多高.基圍0.34~1.73米,葉脈對數(shù)10。20對。葉片長×寬在12.6~6.2~19.9~7.0間,葉片橢圓或長橢圓葉面隆起.葉身內(nèi)折或平。葉質柔軟或中,葉色深綠或黃綠,葉尖尾尖,葉基楔形。新班章李愛國家茶園的一株茶老茶樹,基圍1.73米,樹高4.35米,樹幅5.86x6.24米,發(fā)芽密,芽葉色澤黃綠,芽葉茸毛特多,一芽三葉重1.6克,一芽三葉長10.1厘米,葉片平均長×寬為18.4x6.8,葉脈對數(shù)19~2l對,葉形長橢圓,葉色深綠,葉面隆起,葉著一生狀上斜,葉身平,葉尖尾尖,葉基楔形,葉質中,葉齒中、中、銳。屬苦茶變種的樹形特征:喬木型,樹高5、6米,樹基圍1.47~1.76米,樹幅4.1×4.7×5.25x4.55米間,葉色深綠,葉片光澤性和隆起度強,花之裂,子房茸毛少。因其苦味特重,當?shù)胤Q苦茶。曼糯寨巖書叫家的一株茶樹基圍1.76米,樹高8.25米,樹幅5.25~4.55米,在離基部0.36米處有2叉分枝。發(fā)芽密度中,芽葉色澤黃綠,茸毛特多,一芽三葉長8.5厘米,葉片平均長×寬為13.4×5.9,葉脈18~2l對,葉形橢圓,葉色深綠,葉面隆起,葉片著生狀下垂,葉身內(nèi)折,葉尖尾尖,葉基楔形,葉質中,葉齒中、中、銳。
老班章、新班章村古茶園。新、老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是一個村,遷到布朗山建寨定居有200多年。哈尼族也擅于栽培茶樹,班章古茶園即為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園,現(xiàn)存5870畝(其中,老班章寨4490畝,新班章1380畝),樹齡200多年。最大的一株古茶樹基圍1.73米,樹高4.35米,樹冠直徑6.24米。古茶園主要是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圍及附近的森林中,森林植被保存較好,海拔l’700~1800米,土壤為黃棕壤,部分地段為黃壤。平均密度為125株/畝,平均單產(chǎn)20公斤/畝。班章古茶山的古茶樹茶以“香氣高,茶氣重”而馳名,曬青毛茶價格比其他茶山同等茶高出50%及數(shù)倍,深受我國沿海和港臺地區(qū)普洱茶消費者喜愛。
老曼娥布朗族村古茶園面積3205畝,分布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土壤為黃壤,古茶園平均密度為103株/畝,平均單產(chǎn)15公斤/畝。曼新龍布朗族村寨,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為大森林所環(huán)抱,現(xiàn)保存有古茶園150多畝,古茶樹主干基部直徑在20~60厘米之間,樹高3—4米,屬于普洱茶種,樹齡200多年。此外,曼糯、帕點、曼新龍等寨的風景林中,也有古茶樹零星分布。
布朗山布朗族鄉(xiāng)位于勐??h東南部,東與景洪市勐龍鎮(zhèn)交界,南和西緬甸接壤,國境線長70.1公里,西北連打落鎮(zhèn),東北連勐混鎮(zhèn)。全鄉(xiāng)地處山區(qū),境內(nèi)山巒起伏連綿,溝谷縱橫交錯,海拔在535米~2082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達67%。全鄉(xiāng)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勐??h最為地廣人稀的一個邊境民族鄉(xiāng)。鄉(xiāng)鎮(zhèn)府駐地勐昂,海拔1220米,距勐??h城91公里。布朗山鄉(xiāng)是我國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區(qū),全鄉(xiāng)有53個村寨,總人口1.6萬人,其中布朗族1.1萬人,其余為哈尼族、拉祜族和漢族。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種茶的民族——古濮人的一支,他們擅于種茶,寨子遷到哪里,他們就在哪里種茶。布朗族遷到布朗山的歷史已有1000年。
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龍等寨子的古茶園。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中種茶歷史已有900多年。至今,老曼峨寨子共有128戶614人,現(xiàn)存古茶園3205畝,分布在該村四周的森林之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該寨還有新茶園852畝。
老班章、新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為一個村,遷到布朗山建寨定居已有200多年。哈尼族也擅于栽培茶樹,班章古茶園是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園,現(xiàn)存5870畝,樹齡在200多年。這片古茶園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圍及附近的森林中,海拔1700米~1800米,森林植被保存較好。最大的一株古茶樹基圍1.73米,樹高4.35米,樹冠直徑6.24米。老班章有新茶園720畝,新班章也有新茶園320畝。
曼新龍布朗族村寨,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為大森林所環(huán)抱。曼新龍的布朗族曾經(jīng)居住在景洪曼西里,后淪為傣族土司的奴隸,因不堪忍受奴役而逃離,遷徙到布朗山有200多年。曼新龍古茶園就位于寨子背后及附近的山坡上、森林中,是布朗族的祖先逃到曼新龍后所種植,現(xiàn)存150多畝。古茶樹主干基部直徑在0.2~0.6米之間,樹高3米~4米,屬于普洱茶種,樹齡200多年。
景邁古茶山
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位于瀾滄縣惠民鄉(xiāng)景邁、芒景兩個境內(nèi),距瀾滄縣城70公里,距西雙版納景洪市120公里。古茶園山脈呈西北向東南走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18℃。整個古茶園占地面積2.8萬畝,現(xiàn)有成林成片的采摘面積1萬余畝。
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系當?shù)夭祭首宕鲎逑让耨Z化、栽培,據(jù)布朗族有關傣文史料和芒景布朗族佛寺木塔石碑記載,古茶園的馴化與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傣歷57年(公元696年),迄今已有1300余年歷史。
關于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的由來,這里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以前,布朗族的首領哎冷,他勇謀善戰(zhàn)、力大無比,還極富有愛民心,在部落中非常有威望,曾率領同胞多次遷徒,最后定居在芒景的山頭上。后來哎冷的杰出才能被景洪傣王發(fā)現(xiàn),為防止他的兵馬騷擾,傣王把自已的第七個女兒配給他,哎冷從此被封為“叭哎冷”(傳說中的首領官職)。景洪傣王為全面了解和掌握七位女婿中的執(zhí)政能力,以便決定誰來繼承王位,于是便在七位女婿中進行了全面的測試活動。哎冷以他出類拔萃的本領贏得了傣王的賞識,但卻遭到其他幾個女婿的謀害而不幸身亡。叭哎冷的死給布朗族部落造成極大損失,同時也使景洪傣王失去一位得力的將領。哎冷死后不久化靈魂為神仙降落在芒景山頭,他看著自已悲痛欲絕的妻子兒女和部落百姓十分難過,為了給活著的人及后代留下光明和幸福,他托夢給他生前的官員角天露說:“我要是給你們留下牛馬,又怕你們吃光用完,給你們留下茶樹吧,讓子孫后代取不完用不盡”。還說,如果以后天下發(fā)生戰(zhàn)爭,他都會保佑部落的人平安無事。從此以后,景邁、芒景一帶便長出了連片的茶樹,世世代代相傳下來,發(fā)展成為萬畝規(guī)模。
孔明山,它是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內(nèi)最高的山,也是景邁和芒景兩個村的分界山。關于孔明山的由來,有這樣的一則傳說:傳說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率部南征,宿營景邁,眾將士因水土不服,患了一種奇怪的病,無法征戰(zhàn),隨軍醫(yī)師無法醫(yī)治,孔明也一籌莫展,此時有位布朗族長拿著一把樹葉(即茶葉)對孔明說:“只要用此藥煎服,病可痊愈”,經(jīng)給證,果然而有良效。諸葛亮征戰(zhàn)勝利后,親自率將士上山采集茶苗,分發(fā)給百姓種植,野生型茶葉便成了人工栽培型茶葉,而諸葛亮采集茶葉的這座山,也被人們稱為“孔明山”并流傳達至今。
2003年8月,中國科學院研究指出: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是茶葉天然林下種植方式的起源地,是茶葉生產(chǎn)規(guī)模化、產(chǎn)業(yè)化的發(fā)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見證,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縮影,傳承民族歷史文化氣息和活化石,同是它所具有的病蟲害自我控制機制,對于研究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茶葉馴化和種植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價值。
景邁、芒景千年邁畝古茶園讓你置身于綠色世界懷抱,聆聽著百鳥啼鳴,享受著豐收喜悅,感受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快樂。這就是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的神奇所在。
勐宋古茶山
終年云蒸霧罩的勐宋古茶山,猶如披著青綠紗巾的候尼仙子,若隱若現(xiàn),在朝陽照映下,終于露出了清雅迷人的風姿,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生活。位于勐海縣東部綿延崇山中的勐宋古茶山茶樹資源,是20世紀末才被外界重新發(fā)現(xiàn)、加以利用的,這里的古茶樹茶以獨特的高香和濃郁的茶氣為特點。
勐宋東與景洪接壤,南連格朗和鄉(xiāng),西南接勐海鎮(zhèn),北連勐阿??偯娣e49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219米,最低海拔870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0C,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土壤肥沃,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優(yōu)越。是西雙版納歷史悠久的古茶區(qū)之一,擁有茶園面積3.3萬畝,古茶園3800畝。
勐宋古茶山古茶園分布較廣,古茶園3800畝。樹齡在100-300年之間,樹型小喬木,茶園中代表性植被有野板栗、測紅毛樹、染飯花等。茶樹樹齡500-700年之間古茶樹大都寄生苔蘚、地衣、石斛等林陰植物,許多古茶樹老態(tài)龍鐘。土壤為紅壤,代表性植被有倒皮椿、紅毛樹、洗碗葉、飛機器草等。樹齡在200-400年之間古茶園土壤為紅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樹、紅毛樹、染飯花、飛機草等。主要加工曬青、烘青茶,所產(chǎn)竹筒茶品質佳,聲名遠揚。
勐龍勐宋古茶山代表性古茶樹植株主要有:阿媽央古茶樹,俗名苦茶,學名不詳,其樹型小喬木,樹姿開張,基部圍粗1.32米,樹高4.75米,樹幅6.1x5.8米,一級分枝3枝,圍粗分別為0.6米、0.42米、o.36米,生長勢強。葉長橢圓形,長寬18x6.5厘米,葉面平,葉質軟,葉色綠,葉尖驟尖,葉齒細銳,芽葉色澤嫩綠,有細微茸毛。青蛙池古茶樹:俗名苦茶,學名不詳,其樹型小喬木,樹姿開張,基部圍粗1.2米,樹高3.8米,樹幅6x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級分枝3枝,同粗分別為0.8米、0.42米、0.35米。葉橢圓形,長寬14.2x5.4厘米,葉脈8-10對,葉而微隆,葉質硬脆,葉色深綠,葉尖驟尖,葉齒尖銳,芽葉色澤嫩綠。茸毛少。曼賣窯大茶樹:學名普洱茶(camelliaslrle[islsvarassalnlca),喬木型,樹姿直立,基部圍粗1.2米,主干胸圍0.7米,捌高6米,樹幅5.2x4.1米,分枝密,長勢強。葉長橢圓形,長寬17.3x6.8厘米,葉脈10-13對,叫—面微隆,葉質較硬,葉色綠,葉尖驟尖、葉齒細銳,芽葉嫩綠,茸毛較多。曼賣窯大茶樹:學名普洱茶(camelliaslnenslsvarassalnlca),樹型小喬木,樹姿半開張,基部圍粗1.85米,樹高3.6米,樹幅4.2x3.7米,距地面0.2米形成一級分枝2枝,圍粗分別為0.78米、0.5米,分枝密,長勢強。
景洪古茶區(qū)古茶樹資源除植茶歷史悠久、面積較大的攸樂、勐宋古茶山外,在勐旺、景洪、景納鄉(xiāng)鎮(zhèn)山區(qū)也有零星的少量分布。
南嶠古茶山
據(jù)史料記載,清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派往云南設官府,置流官,駐軍隊以加強行政統(tǒng)治),在普洱設置"昔洱府治"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茶山,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專管糧食、茶葉交易,可見當時的南嶠茶山的重要。
南嶠茶山如今又被稱為勐遮茶山。勐遮是勐??h境內(nèi)最大的平壩,壩中是萬頃優(yōu)質的稻田,而平壩四周和壩中低矮的山丘上,則是連片種植達萬畝的新式茶園。勐遮是傣語地名,意為湖水浸泡過的干壩,可見在遙遠的古代,這里波光粼粼,景象萬千。明隆慶四年(1570)設十二版納時,勐遮、景真和勐翁為一版納,1927年這里設縣,當時稱五??h,三年以后更名為南嶠縣,這也是南嶠茶山得名的原因。1958年11月,南嶠(已改名為勐遮)縣與勐??h合并,改設為勐遮區(qū)。
南嶠(如今名為勐遮)是享有盛譽的普洱茶源頭之鄉(xiāng)——西雙版納州勐??h勐遮鎮(zhèn)(原南嶠縣),是新六大茶山之一。
南嶠(勐遮)地理環(huán)境
南嶠鎮(zhèn)地處勐??h中部偏西,地跨東經(jīng)98°28′-100°10′,北緯21°62′-21°91′之間,距縣城22公里,東鄰勐海鎮(zhèn),東南連勐混鎮(zhèn),南與打洛鎮(zhèn)交界,西南和西面與巴達、西定鄉(xiāng)接壤,北依勐滿鎮(zhèn),是云南省較大的壩子之一。最高海拔2147米,最低海拔1172米,鎮(zhèn)政府駐地海拔1255米,海拔相對高差975米。年均氣溫為18.4℃,年均最高氣溫26.1℃,年平均最低氣溫13.3℃,極端最高氣溫36℃,極端最低氣溫-5.8℃,年平均降雨量1201.9毫米,年平均蒸發(fā)量1761.6毫米,霧日約100天,相對濕度80%,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森林覆蓋率為43.9%。素有“滇南糧倉”、“版納糧庫”、“漁米之鄉(xiāng)”之稱。
南嶠(勐遮)古茶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間平坦,土地寬廣肥沃,風光秀麗迷人。南嶠(勐遮)四周的山屬于橫斷山系怒山山脈,受孟加拉灣的潮濕氣候和干暖西風的交替控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多霧日,雨量充沛又干濕分明。
南嶠(勐遮)的歷史
明朝隆慶四年1570年設十二版納時,勐遮、景真和勐翁為一版納,1927年這里設縣,當時稱五??h,三年后更名為南嶠縣,這也是南嶠古茶山得名的原因。1958年11月,南嶠(已改名勐遮)縣與勐??h合并,改設為勐遮區(qū)。
據(jù)史料記載,滿清雍正七年(1729年),滿清政府派往云南設官府,置流官,駐軍隊以加強行政統(tǒng)治),在普洱設置"昔洱府治"在勐海、勐遮(南嶠)、易武、倚邦等茶山,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專管糧食、茶葉交易,可見當時的南嶠(南嶠)茶山的重要。
南嶠古茶樹分布
南嶠茶山的古茶樹資源主要分布在曼嶺村曼嶺大寨和南楞村委會南列村民小組。古茶園占地面共500畝,茶園土壤為磚紅壤性紅壤,代表性植被有紅毛樹、火碳果樹等。茶樹樹齡估測在100~200年之間。
南嶠普洱茶特點
南嶠古茶山茶樹屬喬木中葉種,喬木茶樹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湯色深桔黃,香氣上揚,入口甜,生津快,滿口生香。
南糯山古茶山
具有l(wèi)700多年植茶悠久歷史的著名古茶區(qū)南糯山,屬勐海縣格朗和鄉(xiāng),位于勐??h城東部.距勐海縣城20多公里,東與景洪市接壤,南與勐混鎮(zhèn)、西北與勐海鎮(zhèn)交界,北抵流沙河與勐宋鄉(xiāng)隔河相望。
“高山云霧出好茶”。南糯山平均海拔l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具有適宜大葉種茶樹生長的最佳生態(tài)環(huán)境,且常處于云霧籠罩之中,茶葉品質極佳,自古至今是瀾滄江下游流域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優(yōu)質普洱茶的重要原料產(chǎn)地。相傳,南糯山墾植茶樹,始于三國時期,茶種、栽培技術為諸葛亮南征時所傳授,直到唐代南詔時期,南糯茶山一直是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濮蠻)在栽培利用茶樹。l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遷離南糯山,他們遺留的茶樹被隨后遷來的侵尼人所繼承。據(jù)當?shù)刭啬崛耸来鄠鳎麄儚哪w來南糯山定居已經(jīng)有57代了。
千百年來,儇尼人對南糯山的茶樹加以保護、利用。并不斷新植、改造,使南糯山茶葉生產(chǎn)不斷發(fā)展。至清代,南糯山茶園面積達15000多畝,每年產(chǎn)干毛茶300多噸,運往勐海、易武等地加工成各種普洱緊壓茶。再銷往海內(nèi)外。清末民初,由于社會動蕩、銷路不暢、稅賦沉重等諸多因素致使江北六大茶山逐漸衰敗,同時,瀾滄江以南的車(里)佛(海)南(嶠)茶區(qū)逐漸成為普洱茶的中心產(chǎn)地,其中,南糯茶I山的地位日益突出,所產(chǎn)茶葉經(jīng)勐海各茶莊收購加工成各類緊壓茶后,經(jīng)緬、印等國銷往西藏,或經(jīng)緬、泰銷往南洋。
1938年,回族商人白孟愚在云南省財政廳的支持下,在南糯山創(chuàng)辦了“思普茶業(yè)試驗場”,從省內(nèi)外聘請一批技術人員,開展種茶、制茶試驗,設立南糯山種茶場、制茶廠,新辟茶園1100畝,在云南首次從印度購進揉捻機、切茶機、烘干機等制茶機器,收購鮮葉或曬青毛茶,加工成紅茶、普洱茶,銷往境外。1951年8月,云南省茶葉研究所在南糯山成立,接管了原南糯種茶場和制茶廠,開展茶葉科學試驗研究、科技示范推廣、技術培訓等工作,組織當?shù)厍帜崛藢υ谢氖彶鑸@進行復墾,迅速恢復了南糯山的茶葉生產(chǎn)。1953年,南糯山茶葉產(chǎn)量恢復到62.5噸,1958年上升到193.1噸。同時,通過培訓、示范,使儇尼人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系統(tǒng)栽培、植保、加工等茶葉生產(chǎn)實用技術。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省茶葉研究所、勐??h茶辦等單位在南糯山先后實施了茶葉經(jīng)濟生態(tài)村、省茶葉綜示區(qū)、國家級茶葉星火計劃,新建立了密植速成高產(chǎn)茶園5000多畝,~2004.年,南糯山村茶葉產(chǎn)量達800多噸,成為云南第一產(chǎn)茶大村,南糯山侵尼人也因此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南糯古茶山迄今保存有許多珍貴的古茶樹資源。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南糯山隨處可見許多直徑在30厘米以上、樹高3—5米的大茶樹,其中,1951年12月,省茶葉研究所周鵬舉在儇尼獵人的帶領下,披荊斬棘,深入山箐之中,發(fā)現(xiàn)了一株高5.5米、基部干徑達1.38米的古茶樹。這株古茶樹雖然老態(tài)龍鐘,但依然枝繁葉茂,被尊稱為“茶樹王”。南糯山發(fā)現(xiàn)茶樹王的消息在國內(nèi)開始傳播,但由于當時路途艱險,很少有人再去探訪茶樹王。
1954年,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由周鵬舉的帶路跋山涉水到了“茶樹王”所在地考察。1957年,國內(nèi)茶葉界許多專家、教授、學者不遠萬里,不辭勞苦紛紛趕赴南糯山,與云南省茶葉研究所科技人員一起,對茶樹王進行多學科綜合考察論證,最終保守地認為茶樹王樹齡達800多年。屬栽培型“古茶樹王”,是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上最早栽培利用茶樹。對人類作出美好貢獻的活見證。茶樹王的威名也迅速在國內(nèi)傳播開來。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通往茶樹王所在古茶山的公路修通,慕名前往南糯山考察、探訪、參觀茶樹王的專家、學者、游人不斷增多,以親眼目睹茶樹王的風姿為榮。1990年12月。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也專程來到南糯山參拜茶樹王。并在云南省茶葉研究所欣然揮毫,留下了“南行萬里拜茶王”的珍跡。2002年5月8日.省茶葉研究所所長張俊及勐??h茶辦主任曾云榮等人在南糯山的深山密林之中又新發(fā)現(xiàn)了一株古老、較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樹,其樹高5.3米,樹冠直徑9.35米,主干基部直徑76厘米,胸徑40厘米,主干分枝6枝,樹姿開張,樹幅較寬大,為大葉柳芽茶種,樹齡與茶樹王相近。這是南糯茶山植茶悠久歷史的又一活見證。
南糯山古茶山包括南糯山、帕沙兩個村委會的古茶樹分布區(qū)域。其中,南糯山村委會轄23寨562戶總人口4632人,哈尼族為主體民族;擁有古茶園面積12000畝,古茶樹長勢較強,密度較大,為169株,畝。帕沙村委會由5個哈尼族自然寨組成。人口1844人,古老茶園面積3000畝.茶樹樹齡在200~500年之間,茶園密度為125株/畝。古茶園土壤多為紅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樹、紅毛樹、花皮樹、飛機草、叉叉草等,形成了植被豐富、生態(tài)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古茶山儇尼茶民在長期的生茶葉生產(chǎn)實踐中,探索出了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古茶樹資源的方法.使大面積古茶園保持了勃勃的生機。
代表性植株有:半坡老寨茶樹l號,小喬木型,樹姿開張,樹高4.9米,基部圍16l厘米,主干胸圍147厘米;半坡新寨茶樹1號,小喬木型,樹姿開張,樹高4.0米,基部圍170厘米;帕沙茶樹1號,小喬木型,樹姿半開張,樹高7.1米,基部圍197厘米,主干胸圍192厘米;以及帕沙茶樹2號,等等。種屬均為學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