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原產地在中國還是在印度?這在國際上爭論了一個多世紀。原因是在1824年,英國人勃魯士在印度阿薩姆邦發(fā)現了野生茶樹,從此在國際學術界就引發(fā)了“茶樹發(fā)源地在印度還是在中國”的爭論。
直到1993年4月,“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思茅地區(qū)(現普洱市)舉辦,來自亞洲、美洲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81位專家學者親臨邦崴古茶樹現場考察分析,達成共識:
瀾滄邦崴古茶樹通過分析其染色體組型,并與云南大葉種和印度阿薩姆種的核型對比,結果發(fā)現邦崴大茶樹核型的對稱性比云南大葉種和印度阿薩姆種對稱性更高。證明邦崴大茶樹是較云南大葉種和印度阿薩姆種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樹,是野生型向栽培型過渡的過渡型結論,以核型分析結果看是完全正確的。
這一權威論斷,使得這場爭論有了結果。
探索茶葉起源
茶樹起源于何時?中國茶歷史悠久,有5000多年歷史,印度有200多年歷史,印度不可能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
按國際標準植物分類:茶樹屬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
木蘭目是最早的被子植物,木蘭是所有被子植物的祖先。1995年云南地礦局區(qū)域地質調查所何昌祥等專家,在云南的景谷、景東、瀾滄、騰沖、梁河等地發(fā)現大量的第三紀地層木蘭化石。植物學界公認,茶與木蘭有親緣關系,原始茶是由木蘭直接演變化而來。
1980年8月,陳椽著的《再論茶樹原產地》認為,茶樹原生按生物進化學說,先是一棵或數棵在原點形成開始,而后逐漸擴大;四川、貴州、黔西、滇東高原因地形破碎,氣候不宜,不是茶樹原產地。茶樹沿著瀾滄江、金沙江等領域分布,而滇西南的普洱、臨滄、西雙版納等地才是茶樹原產地。
普洱市擁有世界唯一的一條從“木蘭化石(寬葉、中華)—野生型—人類栽培馴化野生茶樹活標本—過渡型—栽培型,茶類植物垂直演變完整的生物鏈”,所以普洱市于2013年被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世界茶源”稱號。
茶葉進化鏈
01
茶樹第一始祖——木蘭化石
197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了在普洱市景谷縣發(fā)現的以寬葉木蘭化石“新種”為主體的植物群化石,在地質古生物學上被稱為“第三紀景谷植物群分布區(qū)系”,是我國少見的漸新世植物群,也是唯一沒有受到第三紀冰川波及的區(qū)系,僅見于景谷盆地,距今有3540萬年;在景東縣錦屏鎮(zhèn)、景谷縣煤廠、瀾滄縣勐濱等地發(fā)現的中華木蘭化石,時代為第三紀中新世,距今有2500萬年。
02
茶樹第二始祖——世界野生茶樹王
生長于普洱市鎮(zhèn)沅縣九甲鄉(xiāng)的千家寨,樹高25.6米,樹幅寬22米×20米,基部徑圍2.82米,樹齡約2700年,被譽為“世界野生茶樹王”及普洱市有117萬畝的野生茶樹群落。
03
茶樹第三始祖——人類栽培馴化野生茶樹活標本
景東縣太忠鎮(zhèn)大柏村丫口社發(fā)現的“人類栽培馴化野生茶樹活標本”,推斷樹齡1000年左右。
04
茶樹第四始祖——世界過渡型茶樹王
“過渡型茶樹”是由以肖時英、何仕華等一批茶葉專家提出并得到國際公認,即茶樹的花、果實等繁殖器官為野生型茶樹特征,根、莖、葉等營養(yǎng)器官為栽培型茶樹特征。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普洱市古代濮人早期栽培馴化成過渡型茶樹存活至今的珍貴“文物”,1997年4月,國家郵電部發(fā)行的《茶》郵票一套四枚,瀾滄邦崴古茶樹上了郵票,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推斷樹齡約1700年,被譽為“世界過渡型茶樹王”。
05
茶樹第五始祖——栽培型古茶園
普洱市擁有景邁山古茶林,面積2.8萬畝,被譽為“世界面積最大的栽培型古茶園”,同時,普洱市擁有18.2萬畝栽培型古茶園,而云南省有64萬畝栽培型古茶園。
未完待續(xù)
來源:新華國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