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陽羨茶,我記的在五年前寫過一篇文章發(fā)表在香港《大公報》副刊上,宜興舊稱陽羨,雖然生于宜興,長于丁山,可我真正接觸到陽羨茶還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那時我13歲,我18歲的姐姐被分到了宜興林場陽羨茶廠,成為了一個地道的采茶姑娘,宜興陽羨茶廠離我家也就十多公里,可那時交通不發(fā)達,姐姐很少回家,一到采茶季節(jié),三個月也沒時間回家一次,于是,我母親就會燒一大杯外婆做的醬板肉讓我送去給姐,說是醬板肉,實際就是在醬板中放些豆腐干而已,幾乎看不見肉。那是一個物質(zhì)短缺的年代,每人每月四兩肉、四兩食用菜油的計劃憑票供應,現(xiàn)在講給我90后兒子聽,他會覺得是天方夜譚,不可思議。記得我每次去送菜都是吃完午飯十一點左右出發(fā),步行走上三個多小時,就到了姐姐的知青集體宿舍,如果還在茶田沒回來,還得去茶田找,那時的茶田看上去十分廣袤,一望無際,每當我老遠看到姐姐的時候,就拼命地搖手嘴里喊著姐姐,那時的采茶是集體勞動。有一回,姐姐用信封裝了三袋茶讓我?guī)Щ丶?,回家后我第一次喝到了陽羨紅茶,當時家境貧寒,家里是沒有錢來買茶葉的,平時都是喝白開水,茶葉對大家來說是奢侈品。
第一次喝到我姐親自做的陽羨紅茶,茶的味道那真是香,于是讓我終生喜歡上了這種茶香。繼而在我工作以后,每年都會買陽羨紅茶自飲,并且一直有把這茶送朋友的習慣,一來呢是家鄉(xiāng)特產(chǎn),二來呢這茶價廉物美。多年以來,我還翻閱一些資料,向愛茶人士推薦??赡苁沁@茶產(chǎn)量有限,只夠宜興人自己飲用。故知名度不是很高,但只要喝過,你就會喜歡。
陽羨茶,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在東漢時期,宜興就有先民摘茶做茶,陽羨紅茶在漢家史書《桐君錄》中提到"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而其中的晉陵即是指陽羨,后來發(fā)展到漢王曾到宜興茗嶺"課堂藝茶"的野史,到了三國時代,孫權(quán)曾宰陽羨,他也十分推崇陽羨紅茶,一時間名聲大振,遂有"國山茶"之美譽,現(xiàn)在宜興還保留有孫權(quán)當政時的"國山碑",是全國最早一批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F(xiàn)在要是有一張古代"國山碑"的拓片,那應該是價值連城啊。
唐代陸羽曾在現(xiàn)在的浙江湖州的長興,江蘇無錫的宜興完成了他的巨著《茶經(jīng)》,在他的推薦下,陽羨茶作為貢茶第一次進入長安宮廷,成為唐皇一年一度招待下臣的盛宴——"清明宴"的主角,難怪當時茶癡盧仝有詩贊曰: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到了宋代,蘇東坡曾幾次經(jīng)過宜興,每一次都會在宜興同一恩科好友處小住,還留下不少關于品陽羨茶、做紫砂壺,吾將買田陽羨終老的故事傳說。
到了明代,朱元璋皇帝提倡散茶沖泡,廢止茶葉做成龍團鳳餅,宜興的茶業(yè)更加發(fā)達起來,文征明、唐寅、董其昌、陳繼儒以及白陽山人等文人畫家都來陽羨雅集品茗舉辦茶會,一時間陽羨茶成了達官士人的最佳飲品。最奇怪的是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住在宜興湖山中的馨山禪寺,寺僧都會親自采摘的陽羨茶給乾隆品茗,每次喝下龍顏必然大悅,用宜興紫砂壺泡陽羨紅茶,乃人間絕配,就因為先有了陽羨茶,才誕生了紫砂壺,應該說,紫砂壺是為了陽羨紅茶而生,陽羨紅茶又是因紫砂壺而名聲大噪。請人汪文柏贊美宜興紫砂壺的詩句,"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非常透徹地說出了他對紫砂壺的鐘愛,而在品茗陽羨紅茶時,如能深諳紫砂壺的泡茶技巧,就會讓茶氣更加聚味,讓茶湯更加芬芳,讓茶香更加沁人心脾。
(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