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為特別深的嗜好而謂之。吸煙者有煙癮,飲酒者有酒癮,喝茶者有茶癮,實乃對煙、酒、茶特別深的嗜好之故。不少人是煙、酒、茶俱成癮的癮君子,而對茶癮而言,更是茶杯不離身,走到哪帶到哪、終身為伍。究其原因,是因為深信一位禪師對茶的獨到見地。
他曾說:“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為布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shù),是為智慧”。
這位禪師對茶的徹悟,可以說也是對人生的徹悟。高潔空靈的茶葉要在沸水沖泡之后才會釋放出原本深藏的內(nèi)涵,也才會慷慨激昂而又毫無保留地奉獻歷經(jīng)春夏秋冬、嚴(yán)寒酷暑而積蓄的正能量,從而完成茶葉本質(zhì)價值的升華。
于是在品茶的過程中,也在品味這位禪師的境界真諦,更在揣摩人情世故,蕓蕓眾生,從而以茶為鑒,一切隨緣,隨性,人淡如茶是也。
茶癮是一種享受。癮者無非癡情而己,每當(dāng)在泡茶之時,誰都會靜下心來,一絲不茍地觀察茶葉在沸水之中的神韻。且看它無聲舒展,淡然收尾,慢慢沉靜,綻放出縷縷清香,沁人心脾。
于是乎茶癮者的目光,全神貫注地關(guān)注杯中之茶,著力探尋茶與人生歷程中那些相似點,深切地體味到無絲竹擾耳而心靜,無案牘牽掛而身輕。世事紛爭,仿佛置身其外;物欲橫流,似乎視而不見??梢匀徊活櫟匦醇t塵,笑聞流言,笑對虛榮,笑對權(quán)貴。
上了茶癮,如同悟禪,靈魂恍若被洗滌了,這豈不是一種最美的享受嗎?
茶癮是一種境界。茶味人生,品之淡然。古人品茶的境界,可以終生享用,“一個人對茶的品嘗,還莫過于淺嘗茶淡淡地稍帶一些苦味的清香,淺嘗最為甘美,也最為持久。惟有淡泊才能寧靜,惟有苦澀才能醒目提神”。
古人品茶的這種境界,意在告誡后人潔凈中方見天然,簡樸中能覺自在,寧靜中可辨真善。而唯茶癮者才能真正進入這樣的境界,才能改變?nèi)松慕巧?。只有進入了這樣的境界,心才能靜,心靜了才能心至清,欲至寡,達到心靈的極致的淡泊的境界。
而要達到境界,非茶癮者是不可抵達的。只要是凡夫俗子,誰都能懂得心無雜念則靜,心無旁鶩則清的道理。如無對茶特殊的嗜好,達到有癮的程度,心豈可靜,又豈可清。
還是先哲說得好:“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萬語與千言,不如吃茶去”。讓其慢慢地上癮,慢慢地陶醉于平和至上的平淡心境中。
茶癮是一種修養(yǎng)。大凡有茶癮者,慢喝細品的喝茶過程,也是修養(yǎng)道德的過程。老子主張“少私念,去貪心”,認(rèn)為“禍莫大于不足,咎莫大于欲得”。
其意告訴人們一個在物質(zhì)上貪心不足的人,必然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終日神不守舍。只有“少私念,去貪心”方能順其自然。漢代董仲舒提出“養(yǎng)心靠義”,其意說明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使人心情愉悅。
清代養(yǎng)生家石天基認(rèn)為“善養(yǎng)生者,當(dāng)以德性為主,而以調(diào)養(yǎng)為佐”,提出常存正常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作為人生修養(yǎng)要訣。醫(yī)家的“德全不危”,儒家的“德潤身”、“仁者壽”,道家的“仁者德之光”,佛家的“慈悲為懷”,都把修養(yǎng)德行作為精神家園。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儒、道、佛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而具有茶癮者,這種傳統(tǒng)的文化基因才能得到絕佳的釋放。在品茶賞茶之際,看到茶葉與水交融,熱烈舞蹈,翻滾、碰撞、釋放的全過程,茶香的氤氳,茶水的甘冽,茶葉的溫潤,都散發(fā)著脈脈神韻。
而這種神韻又往往與人們復(fù)雜的心念發(fā)生碰撞,在這種反復(fù)的碰撞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人生道德的修養(yǎng),就會靜心、清心地迎接各種挑戰(zhàn),展示更為博大厚實的意境,從而達到修身養(yǎng)心的恬靜祥和的意境,成為善美之人。
茶是自然生命的濃縮,它散發(fā)出的縷縷茶香,是陽光的香,風(fēng)雨的香,泥土的香,霜露的香,星月的香。正因為所有的香積淀于小小的一片茶葉之中,才能有那么多人樂此不疲地喝茶、品茶。只有茶癮者,才能不折不扣地沉淀出人生的精彩,品嘗生命的滋味。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整理,如有疑問,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