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里的人生哲學(xué):任紅塵滾滾,只管吃茶去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茶道里的人生哲學(xué):任紅塵滾滾,只管吃茶去

儀式感·人生只是吃茶去

圖片

一泡工夫茶,要用十八道流程才能喝完。短暫而又漫長的人的一生,究竟要怎樣才能風(fēng)雨無阻地走完。你若問高僧,高僧淡然回答你三個字:吃茶去。你若再問,高僧仍然淡然回答你三個字:吃茶去。

《廣群芳譜· 茶譜》引《水月齋指月錄》文曰:有二僧來參訪趙州從諗禪師。師問道:“上座曾到此間否?”云:“不曾到?!?/p>

師云:“吃茶去!”又問那一人:“曾到此間否?”云:“曾到。”師云:“吃茶去!”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為什么教伊吃茶去?”師云:“院主!”院主應(yīng)諾。師云:“吃茶去?!?/p>

從諗禪師對于“曾到”和“未曾到”的兩位僧人,對已悟之人和未悟之人,都回以同樣一個“吃茶去”,顯示出他“了悟如未悟”的更高一層禪學(xué)境界。趙州和尚已然拋卻了一切分別執(zhí)著,達到眾生萬物無差別、平等如水平的境界。

從諗禪師這三聲“吃茶去”,初看平淡無奇,細品深有禪意,后來被禪門僧眾視為“趙州禪關(guān)”?!摆w州茶”或“吃茶去”也成為禪林中的著名典故,為僧侶和信眾所喜聞樂道。

一個能夠不問世事紛擾,旁若無人地安靜地坐下來喝茶,而且喝得很有儀式感的人,必然是一個有故事、有過往的過來人。

你若去問他,他淡然一笑:喝茶。你再問他,他還是淡然一笑:喝茶。其實你問的是什么問題并不重要,而他回答你的,始終是兩個字:喝茶。

(明)文徵明:品茶圖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當(dāng)中國人為了物質(zhì)的進步,埋頭苦干幾十年,走出短缺經(jīng)濟的時候,有社會學(xué)家提出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映射出物質(zhì)的快速膨脹對精神的擠壓而致缺失,規(guī)范的重建將升騰起源于歷史的榮耀信心。

開學(xué)典禮、就職儀式、成人禮、結(jié)婚典禮等各種儀式更加受到重視和流行,自古講求禮儀仁智信的中國人因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物質(zhì)進步,從衣食小康漸趨追求書香門第、禮儀之邦,也符合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日本茶道源于唐宋,其傳承、發(fā)揚而自成一體的茶道精神和繁復(fù)儀式令人印象深刻。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在傳播茶道時,建議年輕一代學(xué)習(xí)茶道要從形式學(xué)起,再將心意放入其中。

事實上,由儀式帶來的莊重、嚴謹、細致、用忍的儀式感本身就是對精神的淬煉、意志的鍛煉和禪心的修煉。

儀式感借助有形的人、物、事呈現(xiàn)于人們的目光與意識覆蓋的范圍。

環(huán)境的講究,器物的精致,氣氛的安靜,參與者的低眉順從或嚴肅持重,乃至儀式主持人的威望、職位、修養(yǎng)都會引發(fā)和產(chǎn)生儀式感。

很多時候,儀式感代表著責(zé)任、信任、承諾和使命,有儀式感的活動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群體性的深刻印記。

一期一會·人生不會再見

日本茶道中滲透了一期一會的理念,因此亭主與茶客均對有緣赴此茶會十分珍視。這種珍視的情懷,似乎動了妄念,實則是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的自然之道。

即便亭主與茶客有機緣第二次再見,然而亭主已不是上一次的亭主,而茶客也已經(jīng)不是上一次時的茶客。古希臘哲學(xué)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樹亦如此。當(dāng)你第二次走過一棵參天大樹的旁邊,你以為看到的還是第一次路過時見到的那棵樹,事實是它由于變化與成長也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那棵樹了。

如果用宇宙億萬光年的長度來衡量人生的百年時光,正如人以百歲的年齡看待朝生暮死的蜉蝣。人的一生,宛如白駒過隙,在絕大部分人還沒有想明白人生意義的時候已然倏忽而過。

參悟人生的高僧大德只是極少數(shù),跟隨出家的僧人也只是少部分,世間蕓蕓眾生皆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了喜怒哀樂的一生。

或許,這正是人類得以存在而繁衍的原因。

人類總是希望有價值的東西不斷增加,美好的情景能夠不斷重現(xiàn)。然而人性是人本身無法把握和變更的東西,當(dāng)有價值的東西不斷增加,到超過一定量的時候,比如黃金遍地時黃金在人們的認知中就不一定有很大的價值了。

又比如朝朝暮暮的愛情就變成了柴米油鹽的日常,總是那些身處兩地彼此朝思暮想的情侶在憧憬著求而不得的朝朝暮暮,朝夕相處之后難免會生發(fā)“相見不如懷念”的遺憾。

銀發(fā)一族們聚會時發(fā)現(xiàn)上一次見面的人這一次缺席的時候,就難免對每一次的相見格外珍惜,多看幾眼、多說幾句、多握一會兒手。

所以日本茶道中講求一期一會,除了順應(yīng)于人生無常以外,更多地勸解人們珍惜當(dāng)下的美好。

人生或不會再見,再見也已人不同。再見時山已不是那座山,水已不是那江水。

如果你說山還是山,水也還是水,我們且握手碰杯,飲下這一盞茶。

飲下這一盞茶,人生當(dāng)下的意義全在這里了。

有人若問,微笑頷首答曰:喝茶。

(清)孫溫:賈寶玉品茶櫳翠庵

路過·人生只是一場修行

有一部日本電影,講述一對美麗的姐妹的故事,姐姐曾經(jīng)是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退隱后看透紅塵,勸解妹妹無須羨慕聚光燈下的紙醉金迷,那不過是人生幻象、轉(zhuǎn)瞬即逝,且萬事皆有代價。妹妹卻回答道:可是你說的那種轉(zhuǎn)瞬即逝的聚光燈下萬眾矚目的感覺我還沒有經(jīng)歷過呢。

人類的邏輯是很有意思的。有一位英國哲人說過,人生有兩大悲?。阂粋€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一個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聽上去令人一愣,好像十分深刻而有哲理,將人性描繪、刻畫得入木三分,歸納起來就是不論得到還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人生都是悲劇。

如果另有一位哲人說,人生有兩大喜劇,一個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另一個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從邏輯架構(gòu)而言如果悲劇論是成立的,這個喜劇論也是成立的。喜劇論聽上去也令人一愣,好像也十分深刻而有哲理。

這樣一來,似乎人生的悲劇論和喜劇論都可以成立,所以人生是悲劇還是喜劇,關(guān)鍵在于你自己怎么看、怎么說、怎么做,這樣一想你的人生觀就積極了,陽光就照進來了。

中國人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不像西方人那樣非悲即喜、非黑即白。中國人講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人、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為了防止你樂極生悲或者盲目樂觀,中國人又給你講人生四大悲:久旱逢甘雨—不停,他鄉(xiāng)遇故人—債主,洞房花燭夜—隔壁,金榜題名時—做夢。

看上去或許有些戲謔,但這體現(xiàn)出中國人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與西方人不同,西方人的悲劇論走線性思維路線,于是容易走向極端,得到是悲劇得不到也是悲劇,歸納成人生就是悲劇。

中國人看待人生的態(tài)度是辯證的、中庸的,你太悲了給你調(diào)喜一點,你太喜了給你調(diào)悲一點,這種方式用在科學(xué)計算和原則問題處理上并不可取,但是在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上,或許正是中國人的性格中有張力、有韌性的體現(xiàn),是中國人人生哲學(xué)的底層架構(gòu)。

所以一代宗師弘一法師留給世人的最后四個字是:悲欣交集。

如是,我們對于趙州和尚對待兩位僧人、一名院主都用同一個“吃茶去”去度化,就容易理解了。如果還是覺得難掩人生的迷思,泡一壺陳年的千年古樹普洱,我們喝茶去。

來源:茶貴人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