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信群討論如何賣好茶的時候,一位茶商說了這樣一句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懂茶的人賣不好茶,自己店里的茶葉自己200元一斤賣卻沒人買,而隔壁街上剛入行不懂茶的老板從我家拿200元一斤的貨賣500元一斤卻供不應求,天天找我拿貨!”同樣,也有更多老板提出了疑問,明明我家茶比別家好,顧客卻不買賬,為什么?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下面來解答一下。
懂茶的老板太“心虛”
一般來說,越是懂茶的老板越在意自己產品的價格,產品的品級和價格往往都是對等的,一般不會加價太多。什么品級的產品定什么價格,多年來已經形成習慣,如果讓老板把自己家200元的產品賣到500元,老板自己心里都是很難接受的,會心虛。
在懂茶老板的心里,顧客也都是懂茶的,現(xiàn)在不懂早晚也會懂!所以,懂茶的老板一般不會坑顧客。顧客在懂茶老板的店里買茶一般不會吃虧!當然,如果老板不懂茶,對于價格制定會更加隨意,他們更容易揣摩顧客的需求,根據顧客需求進行定價,反而更容易讓顧客接受。
懂茶的老板太“專業(yè)”
我們發(fā)現(xiàn)懂茶的老板在介紹茶葉時,更愿意從專業(yè)角度介紹產品。比如,有商家會說,這款茶是正巖核心產區(qū)的茶葉;這款茶是百年的老樹茶;這款茶是某位大師親自制作的……最后,很多消費者卻沒有因為專業(yè)的介紹買單。
相信大部分進店的顧客都是有購買茶葉意向的。但是,有購買意向的顧客在聽完對“好茶”的介紹后,卻沒有買單,這就值得深思了。
既然消費者有購買意向,卻沒有購買。那就說明店里的“好茶”不符合消費者預期,或者店家的介紹沒有打動消費者。那么,商家眼中的好茶和消費者買茶考慮的因素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
消費者想要什么樣的茶呢?我們把店家眼中的好茶和消費者買茶考慮的主要因素進行對比,就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問題,茶商從專業(yè)的角度向消費者介紹茶葉,消費者卻一直站在非專業(yè)的角度思考問題。
一般來說,商家認為的好茶是從產地、選料、制作甚至包裝運輸都高標準生產的茶葉。越是專業(yè)的商家在介紹茶葉的時候越喜歡從專業(yè)的角度向消費者介紹產品。但是,除了茶葉發(fā)燒友和對茶葉有興趣的顧客,一般顧客對專業(yè)的介紹興趣不大。
從消費者的需求來看,消費者想要優(yōu)質的茶葉,但是消費者的茶葉知識并不專業(yè),大部分消費者也不愿意花更多時間去學習茶葉知識,他們大多需要“高性價比”的茶葉。
說到性價比,我們必須知道不是價格便宜就有性價比了,性價比應該是物美價廉。即,“物美”和“價廉”。大部分消費者眼中的“物美”和“價廉”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價廉”當然是價格便宜,但是價格便宜不等于價格低。價廉應該是在消費者能接受的范圍內,在同品類和同品質情況下,價格具有優(yōu)勢。
當然,“物美”相對復雜。商家認為的“物美”更多是專業(yè)角度看待的。而消費者眼中的“物美”則是根據消費者自己的喜好,主要有品牌、口感、包裝和其他人體驗。那么該如何避免或者改善這些問題呢?
做到這4點生意會更好
1、別太專業(yè),站在顧客角度想問題
前面已經對比分析了商家對好茶的理解和顧客對好茶的需求。對于專業(yè)的茶葉發(fā)燒友,商家可以從專業(yè)的角度介紹茶葉。
但是,面對大多數顧客,商家還是要具體分析顧客的需求,用顧客能接受的語言和方式把好茶推薦給顧客。
比如,我就曾在廈門一家茶商處碰到一位“80后”老板,他說其實顧客對于好茶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多拿幾種茶讓顧客看和品,他們覺得好茶自然就是好茶了,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2、價格合理
商家在選擇產品時,盡量選擇大部分消費者能接受的產品,同時價格上盡量不要與同質產品差距過大。商家應經常調查茶葉尤其是周邊競品茶葉價格,適時調整產品價格。企業(yè)在研發(fā)、生產產品時,也應根據市場情況適當定價,定高了可能很尷尬,定低了又可能讓人覺得產品沒檔次。
3、提升店鋪知名度或選擇相對知名產品
當前,茶葉品牌集中度和知名度相對不高,想要通過品牌知名度讓消費者接受相對較難。商家可以通過店面宣傳、適當提高店鋪檔次等方式,讓自己店鋪顯得“高大上”。
這樣更容易獲得消費者信任。當然,我還見到一位老板在經營自家產品的同時,還經營一家知名企業(yè)的產品,并把知名企業(yè)的產品利潤拉得“很低”,顧客往往會拿知名企業(yè)的產品做對比,發(fā)現(xiàn)知名企業(yè)的產品便宜,顧客理所當然認為店里產品都價格比較合理了!
4、售賣服務
售賣服務是消費者認識“好茶”的要素之一。通過專業(yè)知識向消費者推薦合適的茶葉、提供必要的售前和售后服務。不僅有利于在當次促成成交,更能為自己積累更多回頭客。
總結
茶葉作為一種特殊的消費品和藝術品。顧客對其口感滋味內質,品味要一個相當的時間接受和評定過程,這樣就要求經營者要有耐心。
不要開張幾個月或一年掙不到錢就撒手不干了,要不斷的進行宣傳,同時針對顧客的要求不斷改善。雖然開個茶葉店,雖然沒有“三足鼎立”那樣“論持久戰(zhàn)”,但也必須要個兩三年的功夫不可,這也許是許多茶葉經營者難以走出的誤區(qū)。
本文來自獲客之道